CBA薪资大揭秘:高得离谱的外援和低得可怜的本土球员同场竞技_cba直播

来源:微信公众号

4月11日讯,今天《新体育》发布了一篇文章,深入探讨了CBA(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)当前的财务困境,其中一个重要论点是各球队在外援引进方面的巨大差异。

如今,中国经济的放缓趋势不可避免地波及到CBA。许多球队开始缩减投资,联赛的格局也在悄然改变。据说,CBA将会调整球员顶薪上限,这无疑会对整条联赛产生深远的影响。

当前,中国职业篮球联赛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资金重组。在2024-2025赛季的深入阶段,我们可以明显看到CBA的财务景象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:山西、上海等国企球队凭借雄厚的财力组建起强大的“超级战舰”,而四川、江苏等民企则身陷生存危机,连历史悠久的广东队也无法逃脱颓势。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赛场的战绩上,更深刻影响着球队的资本运作——国企将球队视作城市的名片,持续注入资金,而民企则在严峻的市场环境中逐步收缩。

在外援方面,CBA放宽了规定,让4节7人次的上场规则成为常态。山西队大胆签下10名外援,形成了与民企球队频繁更换廉价外援的鲜明对比。同时,薪资的调整要求也让人倍感压力——虽然通过行政干预来控制薪资能够短期减轻资方的负担,却极有可能引发人才外流以及“阴阳合同”的问题。

CBA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,如何构建可持续的财务生态已成为决定中国篮球未来的严肃课题。

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并非一朝一夕,但在2024-2025赛季的表现尤为明显。国企背景球队在战绩上几乎占据高地,前12名中满是国企球队。上海队在赛季中段实现了逆转,一方面得益于久事集团坚实的资金支持,另一方面是外援洛夫顿的加盟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竞争力。

相比之下,民企球队,如四川、江苏等,已经与季后赛失之交臂。即使是民企中的老牌强队广东,近年来也明显力不从心,难以再组建“准国家队”级别的阵容。曾经如周鹏、赵睿、周琦等球员的流失,更是在提醒人们广东的辉煌已成过去。

在这一背景下,CBA的局面也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状态,根本原因在于两类资本在抗风险能力和政策应对上的巨大差异。疫情的持续影响,使得各行各业都受到冲击,体育行业自然也无法独善其身。尽管CBA的商业价值在过去的30年里不断攀升,但球队的投资也同样在水涨船高,尤其是那个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的行业动荡,进一步影响了民企球队的投入能力。

在外援引进方面,CBA的国企与民企的区别显而易见。本赛季,由于外援上场规定的修改,许多球队的引援策略都发生了变化。比如,山西队已经注册了10名外援,并继续从澳大利亚联赛寻找新成员。相比之下,一些民企球队则在寻找和试用外援时采取了更为谨慎的策略,利用“试用非保障制”来降低风险。

尽管每个球队的投资策略各异,但当下CBA外援政策无疑为不同规模的球队提供了新的机会与挑战。借助灵活的外援引进机制,一些小型球队可能在未来收获更大的竞争力而诞生炸裂的故事,等待着在赛季结束后展现的外援独家签约市场,必将热闹非凡。

CBA免费观看_篮球免费观看_CBA高清在线_篮球高清在线

相關閱讀